腹膜结核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澳门,曾经发出过中华民族最强音澳门之子
TUhjnbcbe - 2025/1/25 7:34:00

想必听过黄河大合唱的人都会被其中磅礴、崇高的情感所震撼,茅盾先生就曾经说过,对于音乐,自己是十足的门外汉,完全不能有条有理地说出《黄河大合唱》的好处在哪里。可是它那伟大的气魄自然而然使人鄙吝全消,发生崇高的情感,光是这一点也就叫人听过一次就像灵魂洗过澡似的。

音乐的奇妙之处正在于它可以带动人的情感,让人酣畅淋漓,回味无穷,几千年来,歌者曲者甚多,至于能成一位灵魂的洗涤者却甚少,这不禁让人好奇,茅盾先生夸赞过的《黄河大合唱》的作者,究竟是怎样一身筋骨。

原来,那歌曲的作者名冼星海,原籍广东番禺县,年6月13日生于澳门一个贫苦的船工家庭。因为是在星夜大海之中的渔船上降生,母亲就给他取名星海。他幼时家中生活困窘,父亲早早去世,只靠母亲一人撑起家庭的重担,靠在澳门当佣工艰难度日,对于他来说,幼时的生活就是四海为家。

懂事的冼星海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早早地便出来打工,他当过饭店堂倌、做过咖啡馆杂役,为了糊口,还做过轮船上的锅炉间的火夫,浴堂的打杂,至为窘迫之时,也曾沦为乞丐。

生活仿佛跟他开了一个玩笑,处处捉弄他。

有些人身体娇弱,承受不住便一蹶不振,有的人却绝地反击,将一手烂牌起死回生。

显然,冼星海属于后一种人。

冼星海的的梦中有一片星海,他怀着对音乐的热爱,靠着半工半读读完了中学及大学,他自己有过这样的描述:“我常常在失业与饥饿中,而且求救无门……在繁重琐碎的工作里,只能在忙里抽出一点时间来学习提琴、看看谱、练习写曲……有过好几天,饿得快死,没法,只得提了提琴到咖啡馆、大餐馆中去拉奏讨钱。三年以来在巴黎受尽种种辛酸、无助、孤单。”

细细品味那时的经历,总让人感喟不已,逆境打磨了冼星海的羽翼,他潜心求学,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巴黎音乐学院高级作曲班。

当著名作曲家杜卡斯先生当场宣布冼星海“可以提出物质方面要求”时,这位年轻的小伙子只说了“饭票”二字,便再也说不出话来了。

有了较为充足的物质,生活上基本的磨难在冼星海强大的音乐梦想前显得微不足道,杰出的音乐天赋早已经生根发芽,在巴黎音乐学院潜心学习的日子大约是冼星海一生中最为平静的时光,随着脍炙人口的作品《风》的问世,另一阵风也吹进他的心里。

年初夏,祖国大地并未因为春风十里而回暖。日本帝国主义策划的阴谋在华北大地上潜滋暗长,“华北五省自治”背后不可告人的丑恶嘴脸让抗日救亡运动达到了高潮。

远在他乡异国的冼星海毅然放弃平静的生活,不顾劝阻,离开了那个他为之奋斗多年且费尽心力考取的学校。他的心中,有一个更大的世界等待他拯救,祖国,是他心底最柔软的地方。

冼星海的决定在当时震惊了他身边的师友。要知道,凭借才华出人头地乃至平步青云,也不是没可能做到,何苦要返还那片给自己带来伤痛的土地上去呢?总之,在一片惋惜和劝阻声中毅然踏上归程的冼星海一时间成了名人。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多少人果腹尚且不及,眼看着这样一位大作曲家从天而降,周身散发着虹霓样的光芒。

他回国后参加了上海学联到郊区进行的救亡宣传活动,群众热情一度高涨,然而却遭到了国民党保安队的阻拦,双方剑拔弩张之际,青年诗人赛克把自己的一首诗交给了冼星海,冼星海朗读两遍,只用了五分钟就写出曲谱:枪口朝外,齐步前进,不伤老百姓,不打自己人……”这首《救国军歌》当场在学生中唱响,随后在场的老百姓甚至连保安队的士兵也跟着唱,动情之处,潸然泪下。

年,冼星海对钱韵玲一见钟情,因为共同拍摄电影的缘故朝夕相处,后来与之结婚,他们的爱情,因为相投的兴趣而萌发,又因为相同的信仰变得牢不可破,历久弥深。

冼星海与妻子辗转到了延安,投身到革命中去,在延安艰难的物质生活里,这对贫贱夫妻不仅没有百事哀怨,反而滋生出无限乐趣,在平静的流年里相濡以沫的走下去。

贫乏的物质条件并不曾影响冼星海的工作热情,相反,延安这片热土成为了他创作的温床,一部部作品被孕育孵化,有了与鲁艺师生上山开荒的经历,《生产大合唱》诞生了;有了和诗人光未然的倾心畅谈,《黄河大合唱》问世了。

冼星海胸中似有千军万马般激荡,他从诗人光未然手中接过《黄河吟》的诗作,经过五天的不眠不休,终于谱出惊世之作,《黄河大合唱》很快被推向世界舞台,成为讨伐法西斯的喧天颦鼓和射向它们的子弹刀枪。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

“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新中国!”

嘹亮的歌声传遍大江南北,唱响整个神州大地。

在跌宕起伏的曲目里,听众仿佛看见黄河上号子喊的震天响的纤夫,拉着沉重的纤绳,一道道伤痕深深勒进肩膊,生命游荡在淤泥和驳船之间。

这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汹涌澎湃坚毅品质的体现吗!这不正是四万万中华儿女在历史的隧道里蜗行摸索,探寻真理与光明的缩影吗!

《黄河大合唱》的首演之只用了些简单的乐器:两三把小提琴,二十多件民族乐器,至于那低音弦乐器,是用煤油桶做成的;四下一望,还发现脸盆光荣的替代了打击乐器……就是这些简单到简陋的乐器,见证了四十多位青年的放声引吭。简陋的乐器也并不影响《黄河大合唱》的传播速度,它如同身有彩翼的帝王蝶,飞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从此回响不绝,经久不衰。

周恩来看了演出后,也为冼星海挥笔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

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也的确如此。自那以后,无数人就是唱着“风在吼,马在叫”走向了抗日战争的最前线。

当年那个生活窘迫赤贫几乎流落街头的苦孩子,在经历一番又一番洗礼之后,终于能用自己的方式,把一颗赤子之心捧送给他正遭受苦难满目疮痍的祖国!

年春天,冼星海接到组织的安排,和电影导演袁牧之一起前往苏联为纪录片《延安和八路军》做后期制作。行前,毛主席亲切接见冼星海和钱韵玲,鼓励他们共同为民族解放而奋斗。临行那天,大家不约而同地从窑洞中、平房里,从四面八方走来为他送行。钱韵玲抱着未满周岁的女儿,与送行的人一起一直走到飞机场,为冼星海作最后的挥手告别。

这一别,竟成了永诀。

在西安等待出行的半年里,冼星海还托人给远方的妻女带去饼干和奶嘴,到了年11月,冼星海等人终于获准取道新疆赴苏联,酝酿和准备从事新的音乐创作。眼看新的作品就要问世,不料次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德国法西斯入侵苏联。冼星海自知无法实现初衷,便决定返回祖国。

然而此时,新疆的临时督办盛世才突然反共,他们无法取道新疆回国。为了与妻女团聚,冼星海费尽周折,始终没有如愿,也彻底与国内失去了联系。

回国不成的冼星海徒步跋涉重回莫斯科,由于战时补给困难,冼星海的生活再次陷入困厄之中,然而勤奋如他却丝毫不放弃创作,又相继完成了《民族解放交响乐》、《满江红》等反应中苏人民反抗法西斯斗争的作品。

之后,由于环境的恶劣,过度的操劳以及营养不良等原因,冼星海患上肺结核,心脏病,腹膜炎,肝病等多种疾病,在年10月30日撒手人寰,终年四十岁。

而此时,远在他乡的妻子还在痴痴的等他回来,直到年11月,母女两人才知道冼星海早已离世。

冼星海逝世后,苏联人民将他安葬在莫斯科近郊的一座公墓里,墓碑上镌刻着一排金色的俄文:中国作曲家、爱国主义者、共产党员:黄训。黄训是冼星海在苏联使用的名字。

年,客死苏联38年的冼星海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

回顾冼星海一生,可以用传奇来形容,幼年的贫寒造就了不屈的个性,青年的坎坷磨砺了坚韧的意志。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这位音乐才子从未亲临战场浴血杀敌,但他创造的每一个音符却都成为射向敌人子弹,鼓舞将士的号角。

黄河一曲天地动,巨星陨落世界惊。他是永远当之无愧的人民音乐家!

1
查看完整版本: 澳门,曾经发出过中华民族最强音澳门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