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外科胡医生带你了解“术前分期的隐藏关卡”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动刀不盲切、诊断不靠猜”的——胃肠外科胡医生。
今天咱不谈切口大小、不聊胃管拔得快不快,我们来聊一件术前你可能觉得“有点多余”,但其实非常关键的事:
“医生,我已经拍了CT,为什么还要做个腹腔镜探查?”
“这不是又多打一刀、又多花一笔钱吗?”
别急!这一步,看似小操作,实则是整个治疗策略的分水岭。
今天,我就带你掀开这项被低估的检查——腹腔镜探查术的神秘面纱!
01|CT、MRI、PET都做了,为什么还需要腹腔镜?
很多患者做完一大堆影像学检查,CT报告也写着:
“未见明显腹膜转移灶。”
然后就兴高采烈地想开刀——
BUT!我们医生这时却说:
“咱还是先安排个腹腔镜探查吧。”
你可能一脸问号:CT都拍清楚了,还看啥?浪费不浪费?
我告诉你一个冷知识:
约30%早期胃癌腹膜转移患者,CT根本看不出来!
尤其是肿瘤分化差、印戒细胞癌、浆液性癌等“易播散体质”,它们转移方式很“隐形”,CT上压根儿不显山露水。
02|腹腔镜探查=术前“现场直播”!能看见CT漏掉的事
CT再高清,它终究是二维图像。
而腹腔镜探查,医生会用一根直径1cm左右的镜子,从小切口伸进肚子里,像“拍摄无人区”一样,实打实地看清楚以下部位:
而且,我们还能抽腹水+取活检+进行细胞学检查,直接判断有没有游离癌细胞。
这叫做——“腹膜转移的金标准评估”!
03|什么是PCI?医生口中常说的“腹膜癌指数”有啥用?
很多患者听我们说:“这个病人PCI高,不建议手术。”
一脸懵:“PCI?又是一个新名词?”
别慌,我来翻译:
PCI(PeritonealCancerIndex)=腹膜癌指数
它是用来评估腹膜转移范围和严重程度的评分系统。
全腹被划分成13个区域,每个区域按肿瘤灶大小计分,总分0~39分。
所以你看,腹腔镜不仅能判断有没有腹膜转移,还能“量化严重程度”,决定你该不该动手术!
04|真实案例一则:腹腔镜“救”了病人一次无谓的开腹
42岁的李女士,胃癌晚期,CT未见明确转移。
但因是印戒细胞癌+腹胀症状明显,我们坚持安排腹腔镜。
结果一探:膈肌下、网膜表面布满小米粒样转移灶,腹水中癌细胞阳性。
若贸然开腹,不但切不干净,术后还多一条伤疤、多一次恢复风险。
于是转为系统治疗+靶向药+临床研究入组,半年后肿瘤明显缩小,有了“转化手术”机会。
她回来复诊时跟我说:
“胡医生,谢谢你多开了那一个洞,帮我避开了一个大坑。”
05|做腹腔镜会不会伤元气?能不能顺便切了?
这项手术属于微创操作,优点有:
?切口小(1~2cm)
?当天或次日可下地
?不影响后续治疗节奏
?若术中判断可以手术,可当场升级为根治性手术(前提是术前知情同意)
所以别担心,做腹腔镜探查不是拖延,而是科学分期、精准治疗的起点。
结语:胡医生叮嘱一句话——
不是每个“安静”的CT都代表没有转移,真正的“底牌”,还得进腹腔里去看!
腹腔镜探查,是我们外科医生的“望远镜+放大镜+显微镜”合体,
它帮助我们不盲目开刀、不错失机会、分清敌友、精准作战!
我是胃肠外科胡医生,提醒你:
如果你被建议做腹腔镜探查,不是医生多此一举,
而是他在用最稳妥的方式,给你争取最佳的治疗时机和方案。
如你需要欢迎继续告诉我,我们一起帮患者打赢“术前这场看不见的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