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0年来,胃癌外科治疗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通过规范的胃癌根治术和胃癌扩大根治术,医生能够更有效地清扫转移淋巴结,从而显著降低了早期胃癌或进展期胃癌术后因淋巴结转移导致的肿瘤复发率。然而,腹膜转移复发的问题日益凸显,其发生率已高达50%或以上,成为术后复发的主要类型。胃癌腹膜转移是胃癌常见的转移方式之一,其机制复杂,涉及多阶段和多因素。肿瘤细胞通过腹膜种植等途径进行转移,常见于大网膜、双侧膈下、脾包膜、盆腔以及胃周韧带等部位。目前,“种子-土壤”学说被广泛接受,认为腹膜转移是肿瘤细胞与腹膜微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该过程包括肿瘤细胞的脱落、移行、附着、侵犯及新生血管形成等阶段,最终形成癌结节。腹膜转移癌的形成主要通过间皮细胞途径和淋巴孔途径,同时血行转移和淋巴转移也是可能的途径。
由于胃癌腹膜转移多为腹腔弥漫性病变,因此多数分期系统将其归类为晚期。起病隐匿的腹膜转移在早期无特异性临床表现,难以察觉。进展期胃癌中,腹膜转移是最常见的死亡原因,其控制对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腹膜转移通常表现为小结节散在型或弥漫浸润型,常规影像诊断难以捕捉其早期变化。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可能出现腹腔积液、肠梗阻、水肿和胆管狭窄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并阻碍后续治疗。
目前,腹腔镜检查被视为诊断进展期胃癌患者腹膜转移的可靠方法。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指南推荐对进展期胃癌患者进行腹腔镜检查以明确腹膜转移情况,从而指导临床决策。然而,有研究显示近80%接受腹腔镜检查的患者最终结果为阴性,因此其成本效益及在胃癌患者中的适用性仍存在争议。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进步,诸如计算机断层扫描(CT)、超声(US)、磁共振成像(MRI)以及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与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融合技术(PET-CT)等无创性检查方法已广泛应用于胃癌腹膜转移的临床评估。尽管如此,传统影像方法在检测腹膜转移,尤其是隐匿性腹膜转移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
目前,CT已成为评估胃癌腹膜转移的最主要非侵入性影像学检查方法,凭借其高空间分辨率、快速扫描以及多维成像等优势脱颖而出。但值得注意的是,CT在检测腹膜转移时存在敏感度不足的问题,其诊断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如病变部位、大小、形态以及腹水等。具体而言,当腹膜结节直径超过5cm时,CT的诊断敏感度可高达94%,然而对于直径小于5cm的结节,其敏感度则大幅下降至11%。这主要归因于CT软组织分辨率的限制,难以清晰区分小结节与周围正常结构。
近年来,双能CT作为一种新兴检查技术,通过高、低两种能量成像提供多模态参数,不仅精确定位病灶,还能通过定量分析反映组织成分差异,为疾病诊断带来独特优势。借助双能CT数据,结合后处理技术可重建出虚拟单能图像,进一步模拟各级能量下不同物质的衰减,从而提高图像质量和胃癌腹膜转移的检出率。
此外,随着图像信息处理科学的发展,尤其是受到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组学概念的启发,Lambin等于年提出了影像组学的概念。该技术通过计算机软件自动从医学图像中提取海量量化特征数据,将传统影像资料转化为可挖掘信息,从而提取出肉眼难以发现的深层信息。影像组学能够全面量化肿瘤异质性,并通过大数据分析建模实现疾病的精准诊断、疗效评估及预后预测。其基本分析流程包括图像获取及病灶分割、特征提取、特征筛选、模型构建以及临床信息解析等多个步骤。影像组学在胃癌腹膜转移(OPM)的术前无创预测方面展现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主要依赖于对CT图像的深入分析。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深度学习等先进技术已与影像组学深度融合,进一步推动了预测模型准确度的提升。尽管如此,目前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方法在医学图像分析领域仍面临诸多挑战,如学习过程的“黑盒子”特性导致结果解释性不足等。目前,临床中发现多种胃癌相关肿瘤标记物,如CEA、CA1AFP、CACA和CA等,这些标记物在胃癌患者体内常呈现高表达,特别是在腹膜转移时,其水平上升更为显著。然而,这些标记物在胃癌腹膜转移诊断中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均有所不足,因此需要进一步筛选出具有高特异性的标记物,以提高临床诊断的效率。研究显示,联合检测AFP、CA与CEA指标,能够显著提高胃癌腹膜转移诊断的准确度、灵敏度和特异度。
胃癌腹膜转移的诊断不仅依赖于影像学检查,还需要结合诊断性腹腔镜探查、临床症状及肿瘤标记物等多方面信息进行综合判断。在治疗方面,药物治疗是主要手段,但针对腹膜转移的大剂量化学药物腹腔内疗法仍需进一步研究验证其长期有效性和副作用控制情况。
近年来,对腹膜转移癌的认识理念已有所转变。过去,腹膜转移常被视为癌广泛转移的标志,被认为无法治愈。然而,随着“腹膜是一个器官”的新理念逐渐被接受,现在普遍认为腹膜转移癌是一种区域性癌转移。对于部分经过严格选择的病例,通过科学整合现有技术进行积极治疗,不仅有可能有效控制病情进展,甚至可能实现部分临床治愈。
基于这一理念,整合治疗新策略应运而生。其核心是肿瘤细胞减灭术(CRS)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HIPEC)。CRS旨在通过手术切除肉眼可见的病灶,处理宏观病变;而HIPEC则用于清除腹、盆腔内的微转移癌和游离癌细胞,处理微观病变。这种治疗模式已经在胃肠癌腹膜转移癌和卵巢癌腹膜转移癌的临床研究中得到了证实其有效性。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日本《腹膜播散诊疗指南(版)》中,这种治疗模式并未被推荐用于胃癌腹膜转移患者的治疗。在肿瘤支持治疗取得显著进展、新型抗肿瘤措施层出不穷、以及多种特色治疗技术日益完善的背景下,癌性肠梗阻患者不再面临无路可走的困境。针对癌性肠梗阻临床上的高发病率、治疗方案选择的复杂性以及预后不佳等问题,河南中医院勇于创新,在国内率先成立了。这一举措不仅为癌性肠梗阻患者提供了多学科融合的精准治疗,还为学术探索和诊疗服务搭建了一个优秀的平台。遵循多维度融合诊疗的理念,以控制肿瘤为根本,致力于标本兼治。该专科充分利用不同医学体系、学科及治疗方法的优势,相互补充,形成全面的诊疗方案。同时,我们坚持提供舒适医疗服务,旨在为患者带来更加合理、优质的医疗护理。
不仅融合了现代技术,还继承了传统医学的精髓,从而提出并实施了个体化、多维度融合的诊疗策略。这一创新举措为癌性肠梗阻患者的康复探索出了一条新路。
若您需要咨询或治疗,请前往1号门诊楼2楼-3室预约挂号,周周三上午邓运宗医生将为您诊病。病房位于5号楼5楼,欢迎您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