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感染科发生的连续剧——第五季
罪魁祸首原是它
(该病例曾在地区学术会议由姜晓倩主治医师分享)
新冠疫情控制后的一天,一位常年在我科看病的老病号带着他年迈的母亲,来到我们科室就诊。问其原因,才知道这位已七十五岁高龄的母亲,平时身体健康、十分要强,总是自食其力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一个月前,她突然出现了腹胀,没有其它不适,因此未得到本人及家属的重视,以为是发福了。渐渐地腹胀越来越重,开始出现全身乏力、食欲减退、尿量减少等,行动也迟缓起来。患者及家属这才慌了神,不医院住院治疗。
医院,医生给予患者抗感染、利尿等对症治疗,效果不佳。在进行了一系列检查后,未能明确病因,开始考虑“结核性腹膜炎”可能,但又不能确定。于医院就诊,她的儿子便想到了我们科,因为他这么多年因“肝病”一直在我们科治疗,病情稳定,也信任我们。因此,患者及家属抱着一丝希望,找到我们。
患者收住我科后,经仔细询问病史,并无盗汗、午后低热等典型结核感染中*症状,但有明显的心慌、气短,既往有8年的“高血压、冠心病”史,无结核病史。查体精神较差,营养良好。皮肤巩膜无*染,颜面无明显浮肿。未发现肺部感染及心衰等体征。腹部显著膨隆,堪比即将分娩的孕妇,脐周压痛,无反跳痛,无腹肌紧张及所谓的“揉面感”。液波震颤阳性,提示有大量腹水形成。双下肢有轻度压陷性水肿。据此情况,主管医生在常规检查的同时,迅速给予腹腔穿刺置管放腹水,并行腹水相关检查,尤其是结核相关检查。很快,腹水检查结果出来,显示白细胞数大于、以单个分叶核细胞居多,蛋白阳性,提示腹水为渗出液,腺苷脱氨酶阳性(注:阳性多提示结核性病变),似乎符合结核性腹膜炎病变的腹水特点。加之患者及家属在来我科之前,医院初步诊断为“结核性腹膜炎”。因此,究竟该患者是不是结核性腹膜炎、需不需要立即开始抗结核治疗就成了摆在主管医生面前的难题。针对这种情况,景富春主任及时给予查房指导,他结合患者的病史及各项炎性指标,考虑该病例为感染性腹水,因患者年龄大、试验性抗结核治疗造成肝*性等的风险很高,指示先行普通抗感染治疗,并进一步完善其他结核感染相关指标的检查。1周后,患者腹水引流量明显减少,同时结核杆菌T细胞斑点试验结核性抗原A阳性(斑点数为8)、抗原B阴性,血沉快,腹水结核杆菌DNA核酸检测阳性(拷贝/ml,检测限为),腹水培养未见异常,腹水找结核抗酸杆菌未果。上述结果表明,似乎结核性腹膜炎的诊断就要成立了。
然而,按普通抗感染方案治疗10天后,一个明显而又出人意料的变化发生了:患者的腹腔引流管无法引流出腹水、腹部B超探查发现腹水神秘地消失了。
不仅如此,患者的精神、食欲及一般情况大大改善,食量大增、行动自如,自称完全“好了”。这是什么情况?还是结核吗?主管医生再次陷入迷茫,患者入院已达2周,病情明显恢复,家属不断追问病情和诊断,并想出院回家休养。
这下可为难了我们的医生,因为需要在出院前确定最终的诊断和后续治疗问题,而所有的症结就在于:这是不是结核性腹膜炎?究竟要不要抗结核治疗?不抗结核出院后复发怎么办?而如果抗结核治疗则至少需要6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目前患者年龄大、入院时血白蛋白降低,能否耐受治疗?正当大家一筹莫展时,景富春主任提出对该病例的看法,他指出该患者的结核性腹膜炎诊断依据不足,应考虑为普通细菌感染引起的“腹膜炎”。根据病史、各项检查结果及治疗经过,需让患者出院后继续口服抗感染药物巩固治疗两周,并密切随访。面对大家提出腹水培养结果为阴性的疑问,他指出患者入院前曾使用过抗生素,培养阴性不足为怪。景主任也带领大家再次学习了最新的结核病诊断标准,与大家一讨论梳理患者病情,让大家茅塞顿开、豁然开朗。
原来,结核病确诊的依据主要为:痰液等标本检见结核抗酸分枝杆菌;病变组织病理检查呈结核肉芽肿性变;结核杆菌核酸检测阳性;痰液等培养结核分枝杆菌阳性。符合以上一条指标即可确诊。
而这个病人,对照标准,并无确诊依据(虽然腹水结核DNA为,但由于该常规试剂敏感度太低,非X-PERT,参考价值不大),且普通抗感染治疗有效,再结合患者年龄、胸腹部CT等检查无肺及肺外结核等结果,排除了结核感染可能。
可贵的是,该患者的依从性很好,子女也十分孝顺,她出院后坚持按照医嘱服药。1月后由子女带来门诊复诊,发现其恢复很好,腹部超声未探及腹水,自述精神食欲及生活完全正常。随即嘱其停药观察,继续随访2月,患者病情无复发。
这个病例的学习,告诉我们对于高龄患者结核病的诊断,要慎之又慎,不但要考虑疾病的表现,还要考虑疾病的治疗,对各种辅助检查结果要做出全面准确的分析。通过这几年不断的学习,我们的诊疗水平显著提高,为患者持续提供更好的服务。(图片来源网络)(撰稿:张素梅;讨论:姜晓倩、杨晓玲、吴立博、张素梅、景富春)
编审:陕西省医院感染科景富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