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结核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中大频道疑难病例讨论更好地为患者服
TUhjnbcbe - 2021/2/1 5:51:00

疑难病例讨论

医院江北院区普外科

12月24日,由多学科参与的疑难病例讨论会议在江北院区后勤楼三楼会议室成功召开;此次疑难病例讨论由普外科吴永丰主任主持,张明府医师进行全程汇报。

来自肿瘤内科的刘燕文主任、肛肠科的陈艳妮主任、消化内科的唐辉主任、病理科李良主任、影像科的袁巍共同参与病例的专家讨论,庄冬云副书记作会议开场致辞。

病例回顾

此次病例中的患者王某某,女,61岁,2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大便不成形,解糊状便,大便每日3-5次,与进食无关,伴右下腹间断性隐痛,腹痛时有便意,排便后腹部隐痛可部分缓解,无大便带血,无粘液脓血便,无发热、咳嗽、咳痰,无恶心、呕吐等症状。

查(.7.04本院)胃镜示:1.吻合口炎2.全胃切除术后,病理示:“吻合口”:黏膜组织示重度慢性炎,急性活动。予口服药物治疗,症状稍好转。

半月前患者再次至我院门诊就诊,查(.8.22本院)腹部CT示:1.胃术后改变,食管下段及部分肠管吻合口处管壁增厚,请结合病史;2.腹、盆腔积液,腹、盆壁皮下水肿;双侧胸腔少量积液;3.双肾小结石可能,左侧肾盂及输尿管上段稍扩张;胆囊壁增厚;4.肠管内容物较多、结构紊乱,部分结肠小憩室,部分结肠管壁可疑稍增厚;5.膀胱壁增厚;骶骨内类圆形致密影:骨岛可能;6.动脉粥样硬化。建议住院进一步诊治,患者拒绝拒绝住院,予输液、口服药物等对症处理,具体不详,患者症状稍好转。现患者为求进一步诊治,普外科拟“大便习惯改变待查”收住入院。病程中,患者神志清,精神可,饮食睡眠可,大便如上述,小便正常,体重减轻约5Kg。

患者平素身体状况差,有甲状腺手术病史,具体不详,年因胃癌行“胃切除术”。有输尿管结石病史10余年。否认“高血压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史。否认“肝炎、结核、伤寒”等传染病史。否认其余重大手术、外伤及输血史。否认食物过敏史。否认烟酒等不良嗜好。否认家族遗传性疾病史。

张明府从患者的现病史和入院后的各项检查结果入手,初步考虑患者为直肠癌的情况。然而患者的肠镜结果提示炎性改变,这就为治疗带来了难度。在无法进行手术的情况下,进一步采取何种措施成为会议的讨论热点。唐辉主任认为患者的情况不明,需要依靠病理诊断再判断,同时也应考虑进一步进行腹腔镜的检查。陈艳妮主任也指出在肠镜结果显示炎性改变的情况不能盲目治疗,进一步多项检查探明病情才是关键。

随后,袁巍对患者几次的CT进行读片讲解,详细展示患者的影像状况,并且考虑患者有炎性水肿表现。吴永丰主任就水肿种类对现场参会医师、学生进行提问。

入院后,对患者行直肠肿物活检术、腹盆部CT平扫,此时患者腹盆腔积液增多。李良主任认为,患者病理提示炎症,而且通过其病史可以确定有可能为炎症性肠病,应当对患者再做肠镜和穿刺活检。吴永丰主任也和在场医师共同探讨:在患者已经进行肠镜胃镜检查之后,是否还有必要再检查?张福侠医师认为根据患者有甲状腺方面的病史,应该对甲状腺功能进行筛查,风湿性疾病也应该筛查是否是因此导致的炎症。

此后患者要求出院,于今年再次入院。二次入院患者再行肠镜,肠镜病理提示缺血性改变。是留外科治疗还是内科治疗,是摆在治疗的第二道难题。刘燕文主任认为应当注意患者发生的“短期体重骤减”,这提示患者很可能有全身性疾病。

随着患者再次进行各种检查,虽然未见恶性肿瘤细胞,但是患者腹盆腔积液持续增多,病情进一步加重。刘燕文主任则认为可以进一步腹腔穿刺检查,面对此类患者应当放开诊治思维,不能仅仅只针对肠道做文章,必要时可以进行手术探查。

积极参与共同探讨

最终,对患者行全麻下行腹腔镜腹腔探查+腹壁活检+末端回肠造口术。判定患者为胃癌腹膜转移。此次会议通过普外科的精彩汇报,各位专家共同讨论,参会医师同学积极参与,一场曲折艰难的“腹途迷踪”终于落下帷幕。

大会最后,刘燕文主任针对患者的诊断向大家普及“胃癌腹膜转移”的相关知识,刘主任从腹膜癌病现状开始循序渐进,讲述了疾病的治病因素、治疗共识以及腹腔热灌注等新颖治疗手段,为此次疑难病例讨论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审核丨庄冬云

供稿丨院区科教部

编排丨张蓝予

摄影丨朱恺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大频道疑难病例讨论更好地为患者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