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结核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跟大叔读伤寒论学诊断第二十七节桃
TUhjnbcbe - 2021/2/8 11:05:00

一〇六、①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②血自下,下者愈。③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④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原文研读:

①“太阳病不解”应该是说患者拟似“太阳病”的发热恶寒,而其发热的部位在“膀胱处”;同时出现了“如狂”的症状。

②是对“淤血如狂”症状的治疗方法。

③对“如狂”症状的治疗顺序。

④再次的强调解外的重要性。

临床鉴别要点:

原文“热结膀胱”的正确理解最重要:应该是少腹这个地方也有热,用手抚摸,感觉皮肤到发热;而不是太阳病的发热;故需要与太阳病的发热相区别;不要把少腹地方的发热(脓肿发热)与太阳病的发热相混淆了;

另外如果有太阳病的发热恶寒,需要先解表的。

总之:桃核承气汤治疗的症状不仅有淤血,而且“少腹里热”也重,故要用“承气汤”。

歌诀曰:

少腹热痛人欲狂,桃核承气攻下忙;

桃仁桂枝与甘草,大*芒硝承气汤。

一二四、①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②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③下血乃愈。④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

原文研读:

①叙述了感冒后发狂的情况,并且不结胸。比“如狂”更严重。

②症状,是对①的补充。

③治疗原则,这里有省略,应该是太阳病症罢。

④对发狂的原因的解释与方剂。

临床鉴别要点:

1、少腹蓄水与蓄血症之鉴别:“小便自利”;

有“小便自利”证,而同时“少腹硬满”,所以判断出患者的“少腹硬满”证属少腹淤血;同时患者发狂症,也为身体有淤血;得出了“下血乃愈”的结论。

2、“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及“太阳随经,瘀热在里”的含义。

“表证仍在,脉微而沉”这样的表症与脉症不符;不是太阳病的表症了。

“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明显的在指出患者的“少腹”处有发热的症状。张仲景把里热的原因归与“太阳”的发热入少腹里了。

我们现在知道,由于患者体内有“炎症”,也可以导致患者的“脓肿”部位有发热恶寒的症状。

这些类似“太阳病”的症状,是里证,故经文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解释之。

所以,这两个的发热描写,不是太阳病的发热恶寒,而是少腹这个地方局部的“发热恶寒”,临床一定要抚摸少腹这个部位,鉴别出是全身的发热恶寒,还是局部的发热恶寒。此为本条的要点与意义。

脉学很重要,到今天才理解。难道脉症“脉微而沉”是判断内伤外感的标准?

这样解释,就不会出现“有表症应该先解表”的矛盾了。

歌诀曰:少腹硬满人发狂,脉沉发热少腹上;

水蛭虻虫桃仁在,大*一剂抵挡汤。

一二五、①太阳病,身*,脉沉结,少腹硬,②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③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

原文研读:

①为患者的症状,分两种情况:②与③。原文易懂

临床鉴别要点:

1、本条是强调“少腹蓄血与蓄水”症的鉴别方法:“小便利否”。

与条连读,从患者的“*疸和小便不利”症区分出患者淤血与否。是否用抵挡汤。

2、脉症“脉沉结”说明病在里,其太阳病症与条的“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一致。

一二六、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

原文研读:

原文易懂,不释。

临床鉴别要点:

1、与上两条一致,教育怎样鉴别“少腹蓄血与蓄水”:由于“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推断出患者是少腹淤血。

2、由于仅仅有热,没有“发狂”。故以“抵当丸”。

此热,应该为少腹处的热,而非全身发热。

与抵挡汤的区别在于一个发热如狂,一个仅仅发热;一个硬满,一个腹满;即抵挡丸为下少腹淤血之轻剂。

以上3条都是关于抵挡汤的。

一二七、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

解读:

还是从患者小便的利与否来判断少腹是淤血或蓄水(膀胱蓄水)。

关于抵挡汤的总结:

这几条是关于抵挡汤治疗少腹淤血的诊治,有如下要点:

1、发狂或如狂。

2、少腹硬满。

3、小便自利。

4、排除结胸症。

5、内伤炎症的发热恶寒与太阳病的发热恶寒的鉴别:还要平脉辨证,脉浮为表,脉沉为里。还有腹诊,不仅要诊察硬满程度,还要感觉发热与否。

6、抵挡丸症状轻微,药量也与抵挡汤按比例缩减的。

抵挡汤与桃核承气汤的鉴别

共同点:1、患者均属“阳性病”;

2、表现为“如狂”的症状;

3、病位均在少腹。

不同点:

1、承气汤热重发病急,有大热。

抵挡汤热轻发病缓;硬满,更严重;

以上是对抵挡汤与桃核承气汤的解读。

藏结

一二九、何谓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藏结。舌上白胎滑者,难治。

原文研读:

本条是藏结的定义预后以及与结胸的区别。原文不释。

一三〇、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

原文研读:

原文易读,不释。

临床鉴别要点:

论述了藏结的性质:没有阳证;症状为“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胎滑”

治疗原则:不可攻指“汗吐下”而言。

伤寒论没有给治法,可参考当今西医:

以西医看脏结系何病?曰:其中多数应系结核性腹膜炎。此属慢性病,半个多世纪前,西医也无治法,大多病死。其存活期约数月之二年,仲景认此证颇准确。试看条,脉症均无死法,亦非危重,仲景却断言难治,实阅历之谈也。今西医简称此病为“结腹”,颇近仲景之说。

一六七、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旁,痛引少腹入阴筋者,此名藏结,死。

原文研读:

原文易读不释。

临床鉴别诊断要点:

条文叙述详实,藏结是死症。

当代对此证的认识及治法:

本条之脏结应非“结腹”,或谓系嵌顿疝,可备一说。即非疝,亦是一种腹部外科疾病,除非手术必死者。

(西医知识来自赵洪钧的《伤寒论新解》或《医学中西结合录》)

大叔读伤寒金匮

1
查看完整版本: 跟大叔读伤寒论学诊断第二十七节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