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金匮要略》
血痹虚劳篇的“缓中补虚”法
作者/李孔定
一、条文简释
本篇第十八条条文曰:“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事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暗黑,缓中补虚,大*蔗虫丸主之。”归纳本条的主证为羸瘦,腹满不能食,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病机为诸伤致劳,身体虚极,内有干血,治法为“缓中补虚”,主方为“大*蛰虫丸”。
干血,属瘀血的范畴。《内经》无瘀血之名,但它所述的留血、恶血、衃等与瘀血名异而实同。今年出土并整理出的《武威汉代医简》即有“瘀”名,其后《说文解字》有“瘀血也”的解释。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有蓄血、瘀血、干血三个“积血证“名称,这三个证虽属同一个病机,(血积),但有病变部位和程度上的差异,如《伤寒论》条:阳明证,其人善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善忘。”便把蓄血与瘀血相提并论,但成无己《伤寒明理论》说:“蓄血者,血在下焦,结聚不行,蓄积而不散者是也。“故如血瘀积在其他部位,则只能称瘀血不能称蓄血。唐容川在《血证论》里把瘀血、蓄血分开立论,就是这个道理。干血积留固着的程度较瘀血为甚,即瘀血已凝成症块,以一个“干”字来形容其胶固难行。本条文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肌肤甲错、两目黯黑诸症,均为一般瘀血所无,处方用药亦与一般瘀血有所不同,唐容川承喻嘉言之说将此证命名为”干血痨“,并述其病因为:瘀血在经络脏腑之间,被火煎熬,则为干血。”
治疗瘀血与治疗其他病症一样,急则用汤药,缓则用散,如《伤寒论》条:“……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利者,下血乃愈……抵当汤主之。”条:“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前条有“发狂”之急症,故用汤以速攻,后条仅有热而少腹满,放用丸以缓治。阳明篇两条主用抵当汤之文:一为善忘,大便硬而易解,色黑;一为消谷善饥,不大便,病情均急,所以用抵当汤下之。干血痨为身体极虚,内有干血之证,极虚议补,则内之干血盗积;干血当攻,则弱体必难支持。仲景独其匠心,制定缓中补虚之法,且以丸药缓进,做到补不滞邪,攻不伤正,可谓切中病情,转思入妙,故唐容川《血证论·瘀血》说:“瘀血凝滞,为火气所熏,则为干血。其证必见骨蒸劳热,肌肤甲错,皮起白屑,名为干血痨。病至此者,十之二三,仲景大黃丸治之。。盖即系干血便与气化隔绝,非寻常行血之品所能治之。盖即系干血,便与气化隔绝,非寻常活血之品所能治也。故用诸虫齧血之物,以清蚀干血。瘀血不去,新血且无生机,况是干血不去,则新血断无生理。故此时虽诸虚毕见,总以去干血为主也。如胆识不及,可以滋补之药送下此丸亦调停之一术“,实为精审之论。
条文中“缓中补虚”一词,历代注家各持己说,尚无统一见解,归纳起来有以下三种解释:
王谓川:“在治疗时,须缓解其中气而补不足“纯系顺文释义。谭日强:”大黃、蛰虫……祛瘀生新;地*、芍药缓中补虚。“是就方中的九味药说的。
程林:“与大*蛰虫丸以下干血,干血去,则邪去正旺,是以谓“缓中补虚”非大*蔗虫丸缓中补虚也。”此说从之者甚众。
上述解释,各有道理,但未能完全惬意:如王氏的“缓解中气”,由于方药中找不到根据,因而此一说很难成立;谭氏将方中之药分为补虚、去瘀两组,但去瘀不等同于缓中,故补虚言之有据,缓中不知何据;程氏之说乃大*蔗虫丸之间接作用,无论药物或方剂均不以间接作用判定其功效,否则大黃下积,积去府和为补;麻*发汗,邪从汗解,表卫自和则为补……势必会造成混乱,遣方用药无法可循了。
我认为“缓中”的“中”应读为“众”(zhong),《后汉书·王允传》“以事中允”,注“中”伤也“,即”以事伤允“,译成现代语就是:虚构事实,攻击王允。用丸药治干血,其作用缓,以破血逐瘀之药治干血,其性质属”攻“。故”缓中“既是”缓攻“,大*蛰虫丸中除了*芩、杏仁为佐使之药外,其余的药可分为两组,一组是破血逐瘀药,已如前述为”缓中“,一组是滋阴养血(药味为白芍、白蜜、干地*、甘草),为补虚。合之则本方的功效为:缓中兼补虚。
二、古方今用举隅
张xx,男,49岁,机关干部,年秋出现肝区疼痛不适,食欲减退,疲乏清瘦,70年1月突发高烧,体温达40度,昏迷达24小时,伴有呕吐、抽搐等症状,入院检查:肝肋下4.5厘米,血压/56毫米汞柱。*疸指数14单位,谷丙转氨酶单位,经治疗好转出院。一个月后又因高烧、昏迷、肝区疼痛、恶心、腹泻入院治疗。此后即常常反复发作,屡经中西医治疗无效,于72年发现肝脾肿大,体有肝臭味,肝区疼痛,医院检查确诊为早期肝硬变。于72年10月来诊,脉大数有涩象。舌黧黑,舌边尖有瘀斑,目*,肋痛,肝类虽多数为湿热为患,但日久失治可以有多种转归,或肝肾阳虚,或脾虚肝乘,或阴损及阳。或气阴两虚,当求其本以治,不可概用清热利湿之剂。此例病以入络,结合舌瘀,舌黧黑,肋痛,肝硬,脉有涩象等,诊为血瘀气滞而肝硬,处以大*蔗虫丸,日二丸,早晚各服一丸,并用《冷庐医话》化瘀汤,日一帖。药后体力渐增,疼痛渐减,药病相符,遂以此法进退消息,计服蛰虫丸丸,化瘀汤剂,其间服紫芍六君子汤加当归、瓦楞、橘叶。一年后肝脾已不能够扪及,肝功化验正常,舌华神旺,恶心呕吐消失,纳佳食增,至74年4月基本痊愈,恢复工作。《岳美中医话集》
三、几点体会
1、虚劳的病情属虚,这是该病的全貌;“需则补之”,则是治疗的原则。但就“病”与“虚”的关系来说,则有因虚致病和因病致虚两种。“病”与“虚”常是同时存在的。既然叫“病”,一般说来就是“病邪”,“病邪”是属于“实”的性质的,单纯的虚症是比较的少见的,故《金匮要略》用治虚劳的九方,或补多于攻,《含消散》或攻多于补,或攻补并重,皆非纯补之剂。
2、干血痨的病机是阴转极虚,干血胶固。阴转虚便血液浓郁而易干,血干则阻滞气机,伤正碍食而阴愈虚,二者互为因果,交相促进,病势因之增剧。仲景权衡其势,议进攻补兼施之剂,但其时干血与阴虚相较,干血一方为病的主要矛盾,故治宜侧重破血,但考虑到阴虚亦著,故以丸药缓图,且佐固护阴液之味。以期化干血而正不伤,干血去而正渐复。
3、仲景合破血滋阴于一方,似相反而实相助,给后世瘀血组方以很大的启示。如血府逐瘀汤配生地以滋阴、枳壳以行气,少腹逐瘀汤配姜桂以祛寒;补阳还五汤配*芪以益气,因阴虚、气滞、寒凝、气虚,都可以形成或加重瘀血之证,故据情配伍,可以加强活血祛瘀的功效。
4、现代医学称的肝硬化、结核性腹膜炎、子宫内膜炎、肝癌等病,都可以在辩证论治的前提下酌用本方
高价淘购、逐字码出,喜欢请点赞,欢迎留言交流、探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