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结核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黄维三孩子毕业名牌大学,特赦回乡谒方志敏
TUhjnbcbe - 2023/1/12 18:24:00

说起国民*,大家对它的评价可能好坏参半,可是作为一名国民*的高级将领,他们眼中的中国又会是什么样的呢?其他人眼中的中国我们可能不甚了解,但是那“*维兵团”里面的*维,却是真真切切的体会到了什么叫大国风范。

多年的改造,他的子女不断成长,更是名校毕业,而他自己后来也得到了特赦,在回乡看望已故的“老朋友”时,也不忘称真正可爱的中国。

“将领”成“战犯”,走向岔路的好友

年2月13日,*维出生于江西省贵溪县盛源乡*家村,生活还算富足,并且接受了好的教育,在年,14岁的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江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在这里,他也遇到了足以改变他一生的人,那就是方志敏。

刚开学不久,*维就与这位来自赣东北的老乡方志敏相识,两人一见如故,年长的方志敏总是对*维多有照顾,而*维也被方志敏的学识谈吐所折服,经常跑到方志敏宿舍请教。

有一次,*维在方志敏宿舍里看到了《新青年》、《向导》等进步书刊,为书中的新思想所吸引,在这些书刊中,*维听到了打倒*阀列强、引导被压迫民族斗争求解放的呼声,他深深地感到震撼,也由此产生了其他的想法。

在得知方志敏毕业后准备去广州找孙中山先生,一起救国救民干大事的时候,*维也被深深吸引了,决定要与方志敏一起远赴广东,去干一番事业。

年初,毕业后的*维回到了家乡,成为了一名国文教员,虽然如此,可是在学生时代的思想启蒙和方志敏的影响与引导下,他还是想着能为国家为民族做些有益的事情。

年,*维的同学来信说孙中山要在广州开办*埔*校,上海设有招生点,*维决定先去南昌找方志敏一同报考。

年初,*维独自一人来到了南昌,刚下车正不知如何开始寻找方志敏时,就在汽车站候车室,遇见了正在人群中激愤演讲的方志敏,两人喜不自胜,*维向方志敏说出了一起去上海报考*埔*校的打算,而此时的方志敏也正有这个想法,两人不谋而合,当即就一起启程赶赴上海。

次日,两人到达了上海,可赶到报考地点时,才发现报名还未开始,同时还有传言说这学校不一定能开起来,而此时钱快要用光的*维,既不想这样就回家,也不想就这么干等着,没有人脉的*维,决定先做小工,在上海留下来,等着报考。

得知*维的打算后,方志敏找到了熟人,帮*维解决了最基本的吃住问题,这位熟人又托关系,将*维介绍进了上海三星制铁厂,在机器铁工部干活,*维学得很快,又认真卖力,因而深得喜爱。

三个月后,*维从方志敏那儿得到了*埔*校招生与报考的确切信息,两人一同报考*埔*校,也都通过了初试,准备去广州复试,可此时的方志敏却以自己事情没有办完为由,推迟了去广州的时间,没有一同到广州参加复试,而这也成为了二人之间的永别。

那时的方志敏,在年就已经加入了中国共产*,两人分别之后,方志敏受*的指派,回到了江西,其后在那里领导了著名的弋阳横峰起义,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后来在年不幸被国民*抓住杀害了。

而*维独自来到了广州,在广东高等师范学校报到,之后的复试也是顺利通过了,经过几年的学习后,*维顺利从*埔*校毕业。

之后参加了北伐战争,但是在年的*变发生之后,他就开始一直追随在老校长蒋介石左右,成为国民**队中的一名重要*事将领,他们最终走上了两条完全不同的道路。

年11月,*维兵团被合围于宿县附近的双堆集,经过一个月的挣扎之后,*维最终下令突围,因为知道此次突围凶多吉少,还准备了安眠药,以备在情况紧急时服药自杀。

突围过程中,几名将领分别坐上了坦克出逃,由于*维运气比较背,虽然坐的是一辆最新型号的坦克,可也正是这辆从未启动过的新型坦克出了故障,使他最终被俘,开始了多年的改造生涯。

拒不认错,病危却遇曙光

从被俘起的第一天开始,*维就成了所谓的“刺头”,除了在一开始的劝降信上拒不签名之外,态度也十分强硬,极不配合。

对此,*维有着自己的想法,他认为“只有战死的烈士,没有苟活的将*”,因此他不愿投降,想要一直战斗下去,哪怕是战死,最后*维和其他国民*将领被送进了北京的功德林战犯管理所。

可是一进功德林,*维就和里面的管教人员搞起了对立,不仅拒绝写任何悔过书,还一度认为自己没有罪过,更加没有什么需要悔改的,有的只是对于十几万大*在自己的领导下溃败感到的惭愧,所以*维在战犯和管理人员眼里是“顽固分子”的典型,也正是因为他的顽固不化,才导致他成了最后一批特赦人员。

既然是这么一个毫无悔过之心的人,那又是什么样的的事情才能让他有所改变,以至于在特赦后,去祭拜好友方志敏的墓地时,为自己不能如他一般报国为民而深感后悔,并称赞如今的中国呢?

而这主要是因为,作为一名战犯的他,却得到了共产*的很多优待,还多次将他从性命垂危之际拉回,他的子女也没有因为他的事情而受到针对,如愿考取了大学,名校毕业。

在*维进功德林三年多的时候,突然病危,医院,他明显感受到自己的身体快不行了,同时,他也对共产*心存芥蒂,根本不相信他们会给自己好好治疗,也就开始了自暴自弃,拒绝治疗,想以此寻求解脱。

此时的*维,多病缠身,各种结核病以及引发的腹膜炎、肋膜炎等,而他的这次病危,就是由于腹膜炎急剧恶化而造成的,此时的他病情危急,需要马上注射链霉素,强心剂,葡萄糖和进行手术。

*维的病情惊动了时任*务院总理的周恩来,为了救他,经周恩来总理的批准,通过外汇,用高价买来了进口特效药,同时调集一部分专家组成了医疗队,以此来挽救*维的生命。

在那个时候,治疗结核病的药物,国内还暂时不能生产出来,主要靠从苏联进口,而苏联的药物性能并不好,而英、美两国的质量好,可是对中国大陆封锁,可谓一药难求。

而*维最后用来治病的药,都是专门派人跑去香港、澳门买回来的,因此他的病治疗得很及时,效果也很明显。

另外,除了*维,很多国民*战犯都有过患病严重的经历,但是在共产*的积极治疗之下,都及时得到了控制,*维在这四年当中,虽然病情反复无常,好几次在生死边缘徘徊,也都被抢救了过来。

在他病情恶化最严重的时候,在医院每隔四个钟头就要打一针青链霉素,一共打了有多针,对于一个战犯,用着好不容易高价买来的药物,如此不计成本的投入,还有专业的医疗队来照顾,图的到底是什么呢?这是*维经此事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此时的*维也渐渐想起了共产*之前对国民*战犯宣布的宽大*策、改造*策,开始知道共产*是可以相信的,作为共产*人曾经的敌人,共产*不但不杀他,还千方百计把他从死神手中抢救回来,这自然也让*维感动不已。

经过四年的悉心治疗以及护理,*维的结核病得到了根治,他的想法也有了转变,他曾说,“感谢共产*给了我第二次生命,这样重的病,又病得这样久,若在过去,虽然我是国民*的高级将官,也得一命归西。”

共产*对待国民*战犯的宽容,体贴与优待,战犯们都深有体会,“当我们受到疾病与死亡威胁时,管教们待之如亲人”,这也成了战犯们嘴边常说的一句话,那时战犯患肺结核的名,至年全部治愈。

不仅如此,周恩来总理还亲笔点定战犯吃细粮,作为国民*中将的*维,每天都有牛奶鸡蛋特供增加营养。

年12月初,第一批战犯特赦名单被最高人民法院宣布出来,*维本应该在这一批被释放的名单里,可是由于他顽固,认罪态度很不好,所以战犯管理所不同意释放他。

突逢特赦,回乡忆老友

年3月18日,毛主席、周总理认为关押的战犯都已经过了20余年的改造,基本有了改恶从善的表现,把他们统统释放,一律特赦。

这一批特赦的战犯有名,对于他们,想工作的国家给他们安排工作,有病的公费治疗,没有工作能力的由国家来养,想要回台湾的还给足路费让他们回去,待遇可以说是极好了。

除此之外,在释放时,他们每人还都有新制服装和一百元零用钱,还为他们在北京开了欢送会,里面他们受到了*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和宴请。

*维也与其他特赦的战犯们一起参加了招待宴,并且他还代表名战犯,给中共中央和毛主席写了一封感谢信,招待宴席上宣读,这封信后来还被带给了毛泽东。

结束后,已经71岁的*维想带着妻子回江西贵溪度过晚年,但是中央让他留在北京,担任*协文史专员,每月工资元,最后他还是留了下来。

年的6、7月间,有关部门组织一批民主人士到各地参观,先后到了延安、西安、宝鸡、洛阳、郑州、三门峡等地。

在延安,*维看见毛主席、周总理在抗日战争期间住过的窑洞,条件是何等的艰苦,可共产*的领袖们,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带着百姓一起创建了新的*权,*维深深体会到,中国人民确实是站起来了,这也正是他最想看到的。

年10月,在庆祝完建国28周年之后,*维和小女儿*慧南一起去各地参观考察,在参观南昌革命烈士纪念馆时,里面的革命烈士名册上,他看到了很多熟悉的名字,那是他的同学或老师们。

为此,*维感到无地自容,当初那些意气风发的同学,谆谆教诲的老师们,为了人民的幸福成了烈士,而他自己,作为一个反动派,对人民来说有罪的人却好好活着,心里很不是滋味,而且在名册上,他还看到了方志敏的名字,一时感慨万千,当即决定去祭拜方志敏烈士墓,看看这个好友。

当*维赶到方志敏烈士墓地时,看着墓碑上“方志敏烈士”那几个大字,*维的眼眶一下子就红了,连连鞠躬。

过了好久,他才开口诉说起自己心中的悔意,想起多年前,他在方志敏的指引下,一步步考入*埔*校,并期望着他之后能成为一个将*,一个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可是他回顾自己的前半生,却发现自己一直都在为反动派卖命,还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十分后悔。

在墓前,*维吐露了自己的心声,多年的改造,多次的救命之恩,让他认识到了自己之前确实走错了路,对于战犯,共产*不仅没有以牙还牙地对他进行惩治,还尽心帮他改造,多次救他性命,可谓给了他新生,为此,*维也下定决心要用自己的余生为祖国和人民做贡献。

幡然悔悟,晚年致力两岸和平

年9月30日,应周总理邀请,*维接到请柬提前来到人民大会堂参加国宴,见到周总理时,*维对他身边的同仁说,“周总理堪称天地正气,古今完人,今天在这里见到总理,将是我感动一生而又至死难忘的一天。”

其实*维出狱后,担任的全国*协文史专员的这一职务,是周恩来为他们这些战犯单独设立的,之前并没有。

年,新中国特赦第一批战犯后,周恩来提议:在全国*协和各省市*协所辖的各个专委会中,都增设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另下设文史专员办公室,被特赦的战犯进入这个办公室,职务就是文史专员。

年,周总理逝世,*维悲痛不已,他的如今主要是源于共产*对他的照顾,而这些都离不开周总理对他的关怀。

年他考入*埔*校第一期,周恩来总理当时正是*埔*校的*治部主任,他想起了功德林、秦城、抚顺的日子;他想起了,他不间断的生病、受批判,不断地到全国各地参观。

他想起了,年第一批特赦和年最后一批特赦的情景;他想起了,妻子蔡若曙的工作和生活有了安排,儿子*新、*理,女儿*敏南都上了名牌大学,次女*慧南也毕业于*校,这桩桩件件都离不开敬爱的周总理,对他一家的照顾。

年,在第六届全国*协会议上,*维被选为常务委员,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时,他还专门写了回忆文章,以表达对之前共同奋战,如今身处台湾的老同学的想念。

并向他们写信,聊表怀念,他在信中写道:“祈求祖国统一,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如统一早日实现,我当亲赴台湾和你们把酒言欢。”

自从台湾当局开放探亲以来,*维就一直为两岸关系做着努力,希望能在自己身体允许,生活能自理,神智清明的时候,能够在仅剩的时间里,为祖国的和平统一而努力,如果不能实现,这将会成为他终身的遗憾。

在*维晚年时,还经常通过书信、交流、撰写文章等各种形式来表达希望两岸和平统一的心情,因为在那时,两岸之间的交流其实并不多,而*维在晚年奔赴台湾,也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来促进两岸之间的交流,为两岸统一作一些贡献。

年1月,*维从香港回来,“此前他已经去过几次香港,会老朋友,参加交流活动,他从心里盼望两岸和解,忘记了自己年老体衰,风尘仆仆三次到香港与故旧会面,为两岸关系和解工作,为和平统一奔走呼喊。”

刚从香港回来没多久的*维,忙着为两会准备参会提案,在两会现场报道之后,*维的身体就感到身体不适,去医院看病时,由于情况不乐观他被留下来强制住院了。

那天晚上,给*维看病的是一位老专家,他一直守在*维的身边,即便病情稳定下来了,他还是不放心,因为*维的病情很容易反复发作,多人劝他去休息,他却始终不愿走,最后在医生们的劝说下,医院,走之前还交代病人随时有反复,要注意观察。

可是在深夜*维再次犯病,不小心滑落到了地上,最终还是由于心脏病突发去世,而这一天正是年3月20日。

如果你问起他有没有改造成功,这是肯定的,或许是在他饱受病魔摧残,性命垂危共产*一次次不遗余力将他救回时;亦或许是看到自己被俘之后,妻子儿女都有被好好的善待,能够接受好的教育,没有因为他的原因而被针对时;也有可能是在特赦后,中央特别设立职位解决他们的工作问题时;或是看到在共产*的领导下创造的如今中国大好生活时。

在*维被特赦时,当时的中央统战部部长童小鹏就曾亲口对*维的大女儿*敏南说:“当年你高考后,虽然考分超过了录取分数线,但因为父亲*维的战犯身份,复旦大学一时不敢录取,层层上报,最后请示到周恩来总理,”在周恩来总理的特别关照下,*敏南才成为复旦大学的一名学生,毕业后在清华大学当上了一名人民教师。

也正是因为中央的关照,总理的关怀,*维的子女基本都有了不错的前程,而*维也深深体会到了国家的“可爱”之处,才有了在老友方志敏墓前的深刻反省与满满的悔意,在晚年一直积极致力祖国的和平统一。

哪怕是面对台湾方面承诺补发他担任中将27年薪水的巨大诱惑,只为让他搬去台湾时,*维还是坚定拒绝了,他不想负任何一方,他去台湾只是为了两岸的和解,为了会见故友,他深知共产*待他不薄,因此坚决不同意搬到台湾,他只想留在大陆,为这个可爱的中国奉献绵薄之力,以弥补自己之前的过错。

文献来源:

《*维与方志敏的情谊:方大哥指引我考入*埔*校》:中国新闻网

《周恩来对*维的半生恩情》:淮安区报

《*维,一个将*的“改造”》——《书摘》:光明数字报

1
查看完整版本: 黄维三孩子毕业名牌大学,特赦回乡谒方志敏